这是一篇写给90后的文章。他们当成空气一样的事物在当年却冲击了我们的神经,让我们兴奋不已。如网吧、QQ、U盘、蓝牙耳机和iPhone。他们没能见证数字化生活如何侵入和改善我们的生活,却如鱼得水一般适应了数字化生活。
1995年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及媒体实验室的创办人,尼葛洛庞帝(Nicholas Negroponte)写了一本书《Being Digital》,1996年被胡泳翻译成《数字化生存》在中国出版。这本书讲解了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、趋势和应用,描绘了数字时代的宏伟蓝图,阐明了信息技术、互联网对时代和人们生活的影响和价值。
这本书对许多人影响很大,但彼时我才15岁,才在学校读过一篇幻想未来的《信息高速公路》的课文和摸过386电脑和UCDOS,12年后遇到胡泳才知道这本书被人认为开启了中国互联网时代的大门,许多人因为这本书的启蒙才投身互联网。
20年过去了。我们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否被 尼葛洛庞帝 预言了?
音乐——唱片、磁带与CD与MP3的故事。
1999年,我哥买了台AMD k6-2的266Mhz的CPU,32M内存的电脑,用的是14寸的飞利浦显示器。上面有安装的是WIN98,有WINAMP播放器,可以播放MP3格式的音乐,这些音乐大多是通过超超级解霸 这款软件从CD转为mp3格式的,CD是1982年面世的数字音乐存储媒体。而在1993年前,我哥有一台白色的收录机兼具收音机功能的机器,他收藏有一大箱子磁带。2004年,iPod出现了,从此,苹果公司利用iPod和itunes这个音乐销售平台颠覆了音乐产业。磁带于是逐渐消亡,爱华、SONY随身听逐渐被遗忘。昔日反对数字音乐和音乐产业最终拥抱了数字化发行渠道。mp3不再是盗版音乐的代名词。现在,任何一台安卓手机和苹果手机都能方便的存储和播放数字音乐。磁带已经被数字化替代了,90后的生活中已经没有磁带了吧?
电影——胶片与数字摄影的故事。
坚持使用胶片而不是数码方式来拍摄电影,也许只有候教贤这样的导演才会坚持。但他还要是报怨转成数码来制作后期特效,不得不屈服于电影产业已经数字化的现实。胶片的感光度不如数字摄影机高,胶片达到ISO 800的感光度就已经很厉害了,而数字摄影机的感光度高得多,佳能已经有型号为ME20F-SH的提供ISO 4560000超高感光度摄影机了, 在暗的环境里,数字摄影机都不用额外使用灯光。另一方面,数字化的电影不仅提高了摄影的可能性,各种三维动画特效能让我们看到到如《阿凡达》《盗梦空间》《星际穿越》等惊艳的视听体验。顺便说一下,我工作时间最长的工作是在深圳的一家三维动画公司当网络管理员,帮同事修电脑,帮公司采购新设备。
出版——作家和读者的选择。
纸质书与电子书的争论如同胶片与数码的争论一样,纸质书的爱好者在恐惧和抱怨中迎接了电子书的到来,特别是搬家的时候。早年,个人电脑(PC=personal computer)刚出现时,首先拥抱电脑的是收入不错的作家群体,他们学会了五笔和排版后,觉得在电脑上写作比在稿纸上写作更快,用WPS修改和排版更方便。作家王小波的写作软件是他自己写的。现在,数字出版更为容易了,业余写作可把作品放到微信公号寻求打赏,也可以放到豆瓣阅读、百度阅读、ibooks等平台上去销售。如果不介意收入的话,还可以在BLOG上发表自己的文章免费给人看。如果以写作为生,则可以尝试把电子书放到amazon上去。
旅行——地图和旅行指南的变化。
2008年以后,我再也不以收集城市地图为乐趣了。以前,我每到一个城市必定去报刊亭买一张当地的城市地图,方便自己在这个城市里穿梭。2008年,我在有GPS的黑莓手机上安装上了Google地图,利用EDGE网络链接给自己在陌生的城市里导航。地图从此数字化了。现在苹果手机和安卓手机上都有各种地图软件用于导航了。纸旅行指南和《孤独星球》逐渐被遗忘了。人们在BLOG和社交媒体上分享旅行信息,在出行前在搜索引擎里做旅行功课,甚至直接通过互联网购买门票、车票和飞机票和Airbnb住宿,而不是凭借一本旅行指南就走上固定的征途。旅行社只能继续招揽不善于使用电脑和网络的老年人。
购物——超市,线上购物。
数字化不仅对应胶片,也对应纸张。数字化不仅可以把货币变成比特信息,也可以把帐本变成比特信息。数字化带来重要的生活改变其实应该包含超市的广泛出现。2000年之前,自助取货POS机加二维码扫描结帐的线下购物并不普及,电脑的广泛应用才把纸质帐本变成了电子数据库,让商店的库存管理更方便,盘点商品更便捷,顾客结帐更快捷,人力成本更低。线上购物从2005年才开始普及,我到2005年才开始注册了支付宝并和银行帐号绑定在一起,也是那一年我才知道顺丰快递是最贵服务最好的快递。在2005年以前,我未尝试过网络购物。那时候新闻上会有“网络生存72小时”的故事,透过网络获得食物和商品是一种行为艺术和社会实验。而在现在,游戏玩家都能透过打游戏在网吧生存两个星期不用出门还能赚到钱,微信公号获得的赏金不仅可以发红包,还可以给手机充值,可以提现在ATM机上取出真钞,也可以付出租车费用或购买机票。而支付宝里的余额则可以应付更多生活场景,线上和线下的消费场景都能应付。我在杭州的深夜在烟酒店里用支付宝买过刮须刀,在路边小贩手里买过皮带和炒米粉,在小米之家买过各种小玩意。据称在杭州是一个可以不带钱包但必须带手机的城市。
通讯——VOIP曾是灰色产业。
2003年,我在深圳还短暂为一家公司做过VOIP方案,那时候还没有虚拟运营商,IP电话卡只是部分公司专营,IP电话最后一公里落地提供公众服务是非法的。我们那时候就为香港公司的内地企业用动态域名建立点对点的VOIP服务,让香港公司和内地工厂之间透过国际互联网省掉国际长途的电话费,这是合法的自用,不算运营,如果走IP电话卖通话时间给别人则是非法的,因为抢了电信运营商的生意。而现在,微信可以免费语音通话,facetime可以免费语音通话,阿里虚拟电信运营商和小米虚拟运营商都合法提供电话号码了。我们再也不为长途电话发愁了,异地恋和跨国恋的通信成本大大降低了。
财产——电子钱包与电子货币。
和超市的出现一样,RFID卡悄悄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形态。现在每个城市都有各种交通卡或地铁卡,用的就是RFID技术,利用读取设备上的磁场近距离通过卡上的线圈获得电能,完成数据交换。交通卡实际上是电子钱包,首先固定在支付交通费用这个用途上,然后逐渐扩展应用场景。交通卡可以坐地铁或公共汽车,可以付出租车费用,可以用于租用城市自行车,甚至可以进便利店消费。方便人们快递完成消费,不用找零钱也不用携带零钱。苹果公司的电子钱包方案则允许用手机当电子钱包,甚至可以用苹果手表靠近收款设备完成支付。高速公路ETC收费用的也是RFID技术,用的是另一种频段,实现较远距离的通信。第二代身份证也用了RFID技术。在RFID技术普及应用之前,没有门禁系统、交通卡和ETC快速通关,这些场景都依赖人工的方式进行。
生活方式——远程协作的出现。
有了电子钱包和网络银行,我们可以全球化协作,也可以运营离岸公司了。有VISA卡和银联卡,我们可以在全球消费,可以透过手机管理自己的银行帐号,检查应收款项和支付应付款项。有支付宝和PAYPAL,可以安全的在网上完成交易和支付。有airbnb,我们可以环球旅行,从入住到离开都不用担心安全,不用核对钞票,甚至可以不用跟房东见面。有uber,我们可以方便的预约司机,甚至可以不用亲自养一台车。有 github.com ,我们可以北京的房租支付越南的酒店费用,在没有墙的环境下和其他程序员共同开发或维护一个软件。前几天有一个凯玮的新加坡男生住在我家提供的airbnb民宿里,早上用SKYPE和新加坡的同事开Scrum会议,下午骑行,晚上coding,过着数字游牧生活。
37signals.com的员工散布在 8 个城市,横跨两个大洲,几乎彼此从未见过面 。他们写过一本叫《rework》的书介绍自己的公司的运营理念:
你不用每周痛苦地工作 60/80/100 小时,10 到 40 个小时就已足够。你没有必要耗尽你一生的积蓄,承担财务风险。你可以一边继续日常工作 ,一边开始创业,这样随时都能有现金满足需要。你甚至不需要办公室 。现在可以在家工作,和从未见面离你千里之外的人合作。
听上去很棒,不用忍受北京的房价和雾霾,不受地理位置所局限,赚钱,创业,享受数字游牧生活。
不到20年,数字化生存不再是行为艺术和社会实验,已经是任何人皆已熟悉的生活。
配图为2006年11月在杭州,一群数字先锋在地板上探讨互联网的未来。